Writer: admin Time:2021-08-11 16:48 Browse:℃
RFID在实际应用中,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,其中保存着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。读写器可非接触地读取并识别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,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。
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,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,发送出自身编码信息,被读写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相关处理。RFID技术无需人工干预,即可完成物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。
互联网+是指在创新2.0(信息时代、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)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,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.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、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。
互联网+简单地说就是“互联网+传统行业”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,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,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,创造新的发展机会。
RFID不是万能的,有些解决方案不是单靠RFID技术就能解决的,所以要结合其他技术,比如AI技术、工业视觉技术等,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问题。
一是“电子”号牌,通过在电动车上安装内嵌有RFID的号牌代替原有的电动车号牌,并在上牌过程中采集车辆及车主相关信息;
二是采集设备,通过在电动车交通违法高发区域布设固定式的采集设备,实时采集电动车的行驶轨迹,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;
三是视频辅助,除利用RFID采集电动车交通违法的行驶轨迹外,结合道路视频监控设备,辅助RFID采集的电动车违法数据开展非现场执法工作;
四是数据云,通过搭建专有的数据云,汇聚本市电动车基础数据信息并开展管理工作。
随着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发展,简单的身份采集已经不能满足场景需求了。我们可以让RFID+更多的传感功能,比如温度、湿度、扭力等,以配合智慧场景的解决。
比如在高精密设备运维系统里,可以通过带有传感器功能的RFID标签监控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运行情况,对易损件磨损程度实时采集上传,做出预判,避免较大的故障发生。
据统计,近年来全球RFID标签年出货量约200亿枚,鞋服、图书、航空几个领域应用就占了绝大部分的用量。那为什么在其他领域,RFID标签的使用会这么少呢?什么时候可以像条形码、二维码一样普及呢?
其实影响RFID标签用量的原因也无非那几点:标签成本较高、环境干扰影响较大、使用材料不够环保等等。
芯片的国产化、环保天线的研制、适应更复杂环境的标签开发等这些课题,是需要周边多种科学去一起解决的,无论是材料科学、精密制造科学还是工艺科学都有待我们去探索、开发。
在这一点上,俗话说“隔行如隔山”。特别是系统集成商在做应用开发时,甲方往往会神化RFID功能:“你这个是不是可以当监听来用;有了这个是不是就无所不能了云云。”
其实在做应用解决方案时,RFID标签测试选型、硬件开发、系统软件搭建这些都不难,在科学面前无非就是行与不行,当然还要考虑甲方爸爸要出多少钱来办这件事。难就难在充分认识一个行业,摸清这个行业的业务流程,在流程中存在的痛点,我们如何把RFID技术完美地融合进来,去解决痛点,给甲方创造价值。
所以RFID人任重道远,在爆点没来之前,我们要多多宣传、普及RFID知识,让更多领域的人认识它,了解它,协助更多领域的人去应用它。这样,RFID的春天就不远了。